(
课件网) 情景导入: 一个蓄势赶超的民族,一个现代化的迟到者, 一个红色风暴的源头,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会合带, 一个群星璀璨的国度,一个分分合合的欧亚大国。 她的落后,她的发展,她的强大,她的衰落, 她的昨天,她的今天以及她的明天, 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张建华《俄国史》 请思考: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她为什么能成为红色风暴的源头? 又是怎样从落后走向发展、强大的? 我们就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答这些问题。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2.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 【时空观念】结合教材以及历史地图,掌握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时间脉络,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利用图片和史料论列宁主义、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结合列宁主义形成的过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释】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体制内容和影响,探究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 【家国情怀】感悟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中俄道路选择的比较学习,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坚信我们自己道路的选择和自信。 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难点:理解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历史意义。 目录 列宁主义的形成 1 2 十月革命的胜利 3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回顾: 沙俄的发展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的有关内容) (1)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2)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16世纪初,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并继续扩张。 (5)17世纪末,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6)1861年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和其他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俄罗斯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概念: 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普遍原理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常常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 (二)背景: 1.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仍然落后于西欧国家; 2.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并逐渐壮大;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79次,1914年发生1046次。在工业领域,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资很少。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