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考查分封制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推行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 和文化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在各诸侯国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承和遵守。《诗经》作为周朝的文化经典,被广 泛传颂于各诸侯国,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符号。楚大师登编钟铭文在表达方式上多袭用《诗》书》等经典,在 用韵上,也与《诗经》古韵基本相同,这体现了分封制在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 确。材料没有体现楚大师登编钟具有楚国的文化特色,无法体现“异质化”,故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故排除;虽然出土文物对文献的印证具有重要作用,但文献并不是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文献和文 物各有其价值和局限性,在研究历史时,应综合运用多种资料和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以全面、准确地认 识历史,材料主旨也不是文献与出土文物的印证问题,故排除D项。 2,B考查宋朝的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沿袭唐制,征收两税,主耍是土地和财产税。 在熙宁十年赋税收人比例表中,两税收人仅约占国家赋税收入三分之一,除了两税以外,盐、茶、酒税占据相 对大的比例,这意味着北宋时商业发展较为繁荣,②说法符合题意:表格中的市舶税收占总岁入的0.9%,说 明海外贸易有所发展,③表述正确;北宋时期财政积贫积弱,但材料中只有岁入额没有岁出额,体现不出财政 情况,①说法不符合题意;从岁入的比例表中,体现不出“人地矛盾”,④项排除;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3.B考查明代漕运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武年间的都城处于国家主要粮食生产地的江浙地 区,因此单一的漕粮民运即可满足需要,而永乐年间,国家的政治重心从南方转移至北方。就运输主体而言, 针对北京粮食供应的漕运方式,不是单一的军运或民运,而是军民联运,纳户不再直接将漕粮上纳至终点京 师,军民联运改变了民纳的仓口,纳户只需将漕粮上纳至中途某个转运仓口,任务便告结束,转运仓口到北京 的运送任务改由卫所官军负责,这极大地提高了槽粮运输效率,适应了南粮北调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 婴体现的是漕粮运输方式的变化,而非长途贩运贸易,故排除A项:南北经济交往的密切不是漕运方式变化 的内在原因,枚排除C项:仅仅从单一民运到军民联运无法反映出统治者对经济整体的控制力趋向增强,故 排除D项。 4.A考查戊戌变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成为维新变法思想 的主要宜传阵地,该报刊在发行之初,得到封建官僚的推广,一定程度上说明晚清内忧外患进一步加深,故选 A项。戊戌维新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故排除B项:维新思想得到部分封建官僚的认可,但戊戌维 新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故排除C项;“自办报纸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D项。 5.D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所述意味着旧的、封建的、禁锢人们思想的观 念和制度(如封建礼教、封建专制等)是“陈腐朽败”的因素,需要被青年所代表的新思想、新观念淘汰。而人 的解放,首先是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是国家振兴的第一步,故D项 正确。材料的重点不是批判儒家伦理观念,而是主张将人的解放与国家振兴相结合,故排除A项:这是陈独 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观点,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指明出路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故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个性解放与改造社会的先后关系,故排除C项。 6.C考查近代中国医疗。根据材料可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播,国人对护土这一职业群体观念的转变,打破了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