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突破 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1 探究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从而确定谁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①S型活菌的RNA R型菌 ②S型活菌的多糖、蛋白质等 R型菌 ③S型活菌的DNA R型菌+S型菌 ④S型活菌的DNA+DNA酶 R型菌 含R型活菌的培养基 注入 注入 注入 注入 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结论:S型死菌中,必定存在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 艾弗里等的体外转化实验→结论: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一般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搅拌的目的: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白质外壳,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只有DNA。合成子代噬菌体,模板DNA链由噬菌体提供,合成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场所等均由大肠杆菌提供。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①35S标记的噬菌体 子代噬菌体放射性 低 ②32P标记的噬菌体 子代噬菌体放射性 高 大肠杆菌 侵染 侵染 误差分析: ①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中放射性高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 ②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放射性高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染大肠杆菌或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4)遗传物质小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除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外,其他生物(细胞生物+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有:新冠病毒、SARS病毒、HIV、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等。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 非细胞生物(病毒) DNA病毒 RNA病毒 核酸 DNA和RNA 只含DNA 只含RNA 遗传物质 DNA DNA RNA(少数) 1.DNA双螺旋结构 (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考点2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3)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③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4)DNA的特性: ①稳定性: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类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双链DNA分子中碱基的计算规律: 2个最基本的公式: ①整个DNA分子中 A=T, G=C。 ②两条互补链中A1=T2, T1=A2,G1=C2,C1=G2。 基因在DNA上不连续分布,DNA中有些片段不是基因。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和DNA的关系 基因A 基因B 基因C 基因间区 基因间区 染色体 DNA 基因 脱氧核苷酸 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 每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每个基因含有多个脱氧核苷酸 3.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①DNA的复制和基因表达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细胞核、线粒体 和叶绿体 细胞核、线粒体 和叶绿体 核糖体 模板 DNA的双链 DNA的一条单链 mRNA 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1种氨基酸 酶 解旋酶、 DNA聚合酶 RNA聚合酶 相关的酶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信息传递 DNA→DNA DNA→RNA mRNA→蛋白质 碱基配对 A—T T—A G—C C—G A—U T—A G—C C—G A—U U—A G—C C—G 产物 DNA RNA 蛋白质 DNA复制和转录均发生在DNA存在的部位: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DNA复制的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转录一般只转录DNA一条链中属于基因的片段。 基因表达:基因指导蛋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