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古诗词语言精美,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 宝之一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题西林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 壁 墙壁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首诗中的生字词。 2.我能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 3.我能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 书写指导 结构:半包围 组词:题目 习题 “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 结构:左右 组词:两侧 侧坐 “峰”左窄短,右宽长。 结构:左右 组词:山峰 顶峰 “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 结构:半包围 组词:庐山 庐舍 “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结构:左右 组词:缘故 缘由 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初读古诗 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诵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深入感悟 横———岭 (连绵起伏) 侧———峰 (高耸云霄)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远、近的角度 远看 (朦朦胧胧) 近看 (清晰可见) 高 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 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 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 片面性。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拓展延伸 悟出道理 看山如此, 看事也是如此, 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 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正应了那句老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同样的触景生情, 同样的耐人寻味, 让我们随着诗文, 再次来赏景明理。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