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春季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第十课 走进民法典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认识民法典。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民法在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道德修养:认识到民法典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学习目标: 1.能结合生活经验,简要阐述民法典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分析民法典相关条款和具体案例,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形成对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认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民法典所确立的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民法典诞生记》,思考:视频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过渡: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 “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 走近民法典》第一框《认识民法典》。 二、自主学习 思考并回答:阅读教材P83-86页,圈注关键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学习任务一:初识民法典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2.实施民法典有什么意义? 学习任务二:民法典体现的治国理念 3.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习任务三: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4.民法典为什么要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识民法典 【观看视频】:《<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思考:视频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提示:《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 科全书”,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全方位保护着我们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 《民法典》分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编和附则,共1260条。 【生活观察】P83,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小组合作讨论: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 第十六条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父母对未成年的我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 第五百零二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小组合作讨论: 提示:《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人的一生紧密相关,它贯穿了每个人从胎儿到死亡的全过程,保护着人们的合法权益。《民法典》涵盖了人一生各个方面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全面、系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