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6962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前导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3次 大小:211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 课前导学案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理解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受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把握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以及在空间上的传播与交融,构建起清晰的时空架构,认识其延续性与多元性。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特点的形成原因,解读经典文献、思想流派等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提升对复杂文化现象的阐释能力。 4.家国情怀: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形成的历史根源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核心思想理念 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_____”,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孟子将其发展为 “仁政”,主张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儒家还倡导 “礼”,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道家: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 “_____”,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应过度干预。庄子强调追求精神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_____的权威性,以严明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墨家:提倡 “兼爱”“非攻”,“兼爱” 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非攻” 反对不义的战争,体现了对和平与公正的追求。 2.中华传统美德 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倡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视为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如《大学》中提到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强调_____,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推己及人,尊重他人。 秉持诚信原则,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言必信,行必果” 体现了对诚信的重视。 倡导_____,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中华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周公提出 “敬天保民” 的思想,强调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孔子主张 “仁者爱人”,把人作为思考的核心。 肯定人的_____,鼓励人们积极进取,追求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道家的 “道法自然”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知识点一答案 1.仁;无为而治;君主 2.友善待人;仁爱孝悌 3.奋斗精神 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化开始,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汉字的演变、史书的传承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史书,如《 》《 》等,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在哲学方面,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在文学方面,有诗词、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在艺术方面,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在科技方面,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如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改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传统绘画中也吸收了一些西域绘画的技法,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中华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