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思考:上面这首诗与哪种制度有关?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5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 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1、西周-春秋: “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 选拔标准:血缘 影响:(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治,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长远发展。 积极: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保证了贵族世代效忠王朝,稳定了统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世官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2、春秋战国: 举荐有才能的人或依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是什么? 途径:荐举、军功; 标准:才能、军功。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选官制度变化的背景。 (1)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地主阶级兴起; (2)私学兴盛,士人阶层兴起; (3)诸侯争霸图强,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尚贤思想兴起。 荐举制 功劳制 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鲍叔牙举荐管仲 毛遂自荐 思考:从世官制向荐举功劳制的转变,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血缘 尚贤 选官标准: 选官权力: 贵族垄断 逐渐集中于君主 3、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制度 材料一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以法为教”是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 “以吏为师”是指向官吏学习法律而为官的制度。 (3)影响: ◎韩非 ◎李斯 (1)选官标准: (2)选官途径: 法律。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积极: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 消极:造成文化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4、汉朝: 察举制(自下而上) (1)推行者: (2)标准: (3)内容: 论从史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认识察举制? 材料3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材料1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4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地方推举 考核 中央授官 汉武帝 舆论评价(孝廉等)、为官能力 常科、特科 材料2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局限: 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②东汉中后期,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③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补充:汉朝———积功劳为官和征辟制 武帝自为太子闻(枚)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