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治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明清时期,除原有的宗族义庄赈济族人外,还出现了许多超越血缘关系的善会和善堂等慈善机构。地方上的乡绅、商人、富户、儒生等成为主要资助者及管理者,政府也鼓励其发展。这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特色是() A. 以宗族慈善事业为主体 B. 救助对象从不以血缘关系为界 C. 社会救济和优抚体系完备 D. 民间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明朝万历年间,御史钟化民前往河南赈灾,令各府州县于每堡设立义仓一所,劝各户出谷米。至荒歉时,各户自将所出谷米取回使用。此后,河南多地修建了义仓等仓储。由此可知,明代() A. 社会力量主导民间救济 B. 政府重视民间积谷备仓 C. 官方储备保障灾区救济 D. 义仓侧重日常生活赈济 3.据统计,从开皇九年(589年)的4,099,604户,至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激增至8,907,546户,短短二十年间,户数增长超过1.17倍,这在封建社会人口增长史上颇为罕见。快速增长的背后,除了自然增长因素,主要得益于() A. 实施的“为户籍相伍”政策 B. 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制度 C. 政府秉持“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诸色户计”户籍制度的实行 4.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图为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内容。对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B. 户帖为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C. 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D. 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5.“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故民数者,庶事之所出也,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罢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 ”。材料反映国家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 A. 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B. 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C. 征调人力发展农业 D. 保证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6.下面是清朝后期基层社会结构图,据此可以得出( ) A. 基层社会开始自治化倾向 B. 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加强 C. 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加强 D. 社会矛盾逐渐趋向激化 7.汉代既由基层官吏抄写公布和公开宣读政令,又借助三老、孝悌等乡里权威人士传播政令,以达到“乡人歌之”的效果。这种做法 A. 凸显了皇权政治的弊端 B. 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能 C. 背离了礼法并用的原则 D. 加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8.雍正四年开始,清廷改里甲制为保甲制。这一制度将人口牢牢束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于上,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面生可疑之人,非盘诘的确,不许容留。”这旨在 A. 维护社会治安 B. 强化君主权力 C. 限制土地兼并 D. 镇压农民起义 9.乾隆初,江西巡抚陈宏谋颁布《选举族正族约檄》,令所属州县,将境内祠堂数目,族长姓名,造册上报,由官府给以官牌,授予权力。他说:“族房之长,奉有官法,以纠察族内子弟。”这说明当时 A. 政府利用宗族组织管理基层 B. 宗族内部封建伦理观念淡化 C. 乡约教化与政府法律的合流 D. 社会治安是基层治理的重点 10.下图为从吐鲁番墓地中出土的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的户籍文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纸质户籍文书。文书正面详细记载了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五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其中财产情况主要登记了占有土地的多寡、肥瘠等。该户籍文书的发现说明,魏晋时期 A. 户籍记录纸质化得到普及 B. 民族间的交往缓和了民族矛盾 C. 中原行政制度向边疆扩展 D. 土地成为缴纳赋税的主要依据 11.宋代城镇坊郭户中有房者为主户,无房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