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0147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3(统编版2019)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914819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统编,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佛教传入的过程: 开始传入 魏晋南北朝 日趋兴盛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其修建了佛寺,这就是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悬空寺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材料一: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二: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材料三:孔孟礼教,与我何干?———阮籍 材料四:佛教中国化顺应玄学清流而转入“佛玄”阶段。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材料五: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满足人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需求。 统治者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佛教为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1.佛教传入的过程: 开始传入 魏晋南北朝 日趋兴盛 隋唐 完成本土化 宋明 融合 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其修建了佛寺,这就是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主张顿悟成佛的 禅宗成为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道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悬空寺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废弃佛教违背儒家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 儒学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宋明理学。最终完成重建理学信仰的任务,自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①思想观念:佛教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产生深刻影响 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刹那、烦恼、解脱、臭皮囊、觉悟、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一尘不染、一厢情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茧自缚、伸手不见五指、海阔天空、大彻大悟、空中阁楼、心无挂碍、群魔乱舞、醍醐灌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生老病死... ②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叹白发 唐·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