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册 第五单元 计算器 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一)主要学习内容 “计算器”是上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从算筹到计算器”“计算器”“使用计算器计算”等内容。 (二)课标要求 学习领域单元主题 数与代数 数与运算 数量关系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统计与概率 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综合与实践 主题活动 核心素养主要表现 符号意识 数感 量感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推理意识 运算能力 数据意识 模型意识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 内容要求: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学业要求: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三)教材分析 1.单元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从算筹到计算器”“计算器”和“使用计算器计算”3个部分。“从算筹到计算器”借助使用算筹、算盘、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片段,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到人们为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感受创造源于需要。在对计算器的动手实际操作中,认识计算器的结构,知道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计算器常用功能键的名称、作用。“使用计算器计算”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及两步或两步以上的四则混合运算,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感受到计算器这一现代化计算工具的操作简便、快速准确。能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或借助计算器生成的计算结果,探寻一些算式中的数学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进而丰富数感,激发学习热情。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等多种形式巩固计算器的有关操作,锻炼学生正确、快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可根据学生可能使用不同类别计算器的现实情况,借助对比观察和分析推理理清各计算器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提升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素养。 2.教材内容分析 本教材在这一单元第一次引入计算器。教材从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介绍起,感受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通过对现在常用的计算工具———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感受计算器的便捷。通过具体的操作任务,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算,并尝试使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 从算筹到计算器 计算器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计算工具发展至今经历了哪些阶段,计算器又是从何发展而来?循着此前溯,教材安排了使用算筹、算盘、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三个片段,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也使学生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感受到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计算器 由于现实生活中手机、电脑等的普及,学生对于计算器外观的丰富、使用的便捷等有着自己的经验基础。 教材主要以学生专用计算器为例,介绍常用按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重点介绍数字键、运算键、功能键以及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另外,对修正键的介绍也非常重要,因为它在修改时起很大作用,避免重新输入,从而节省时间。 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借助实际计算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效率,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越性;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材编排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使学生学会计算器的初步使用,感受到计算器这一现代化计算工具的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第二部分利用计算器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并丰富数感。 3.相关本体性知识 (1)计算器键入与显示的关系 计算器的程序一般已经固定,只要按一定的顺序输入数据和运算符号就会得到结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