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3386

11.3 严于律己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15630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3,学年,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11.3 严于律己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道德修养:初步学会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性,不仅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也给家庭,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要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责任意识:分析不良行为危害,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自 主 学 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99-102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 1、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P100) 2、我们应该对违法犯罪采取什么态度?(P100) 3、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P100-P101相关链接) 4、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P102) 5、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P102) 生 活 观 察 如何避免上述违法行为的发生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生 活 观 察 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探究与分享 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造成他人轻微伤的行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或故意伤害罪。 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精神抑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 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群内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 探究与分享 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在网络上,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他人的信息,这种行为在法律上通常构成诽谤罪或侮辱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而侮辱罪则是指用侮辱性言辞或行为直接攻击他人,损害他人名誉。 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破坏学校和社会的和谐氛围,并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欺凌行为可能构成违法或犯罪,欺凌者将受到法律惩罚。 受害者可能因长期受到欺凌而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性格的形成。 说一说,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 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 1、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P100) 2、我们应该对违法犯罪采取什么态度?(P100) 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关链接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