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3686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3258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练习 一、单选题 1.7世纪中叶时,新罗创造出一种“吏读”的方法,利用汉字的音表示朝鲜的助词、助动词等,放在汉字中间,帮助阅读汉文。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新罗旅唐学生有200余人,这些学生归国后使汉文学在朝鲜得到广泛传播。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 B.向外传播了文化信息 C.大量吸收了异质文化 D.对外交流具有互鉴性 2.温州人周佇搭乘商船前往高丽,因其有文化,留在高丽朝廷任官,官至礼部尚书,执掌诏书起草,并因为突出表现在《高丽史》立传。周佇拟的《本国(高丽)入宋进奉起居表》,文书格式完全遵循中原王朝制度礼仪。周佇的事迹表明( ) A.高丽与北宋保持传统朝贡关系 B.对外贸易提高宋朝国际地位 C.高丽完全仿效宋朝的政治制度 D.海外移民促进中华文明传播 3.1603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者李醉光等人将大量汉译西学书引入朝鲜,研读汉译西学书成为朝鲜知识界新风潮,传统东方宇宙观中的“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受到巨大冲击,甚至有朝鲜学者提出了中国不可能是世界中心的主张。这些现象说明)( ) A.文化交流使朝鲜人的世界观更理性 B.朝鲜政治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C.西学传播动摇了儒学在朝鲜的地位 D.文化发展导致宗藩关系解体 4.1697年,莱布尼茨出版《中国近事》,轰动欧洲。他在书中主张欧洲人学习中国的实用哲学,认为“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由此可见,莱布尼茨( ) A.欲构建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B.对早期殖民扩张持批判态度 C.基于理性描绘未来理想社会 D.认为中华文化优于欧洲文化 5.从唐朝起,中国春节的习俗逐步传播至东南亚的越南等国。明清时期,春节已发展成为越南的重要节日,尽管具体习俗有所变化,但依旧保留诸多源自中国春节的元素。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文化输出 B.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在交流中自我革新 D.明清时期中越文化相互影响 6.清代楚辞研究学者中,蒋骥采纳传教士汤若望《新法历书》的内容,介绍望远镜观测的结果,并用西洋地球学说解释《楚辞·天问》中的地理问题。这表明( ) A.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科学理论 B.传教士借中国传统文化传教 C.士大夫经世致用的责任担当 D.西学东渐助力学术研究拓展 7.下图是日本古都奈良的平面图,据此可以推知( ) A.古代日本深受佛教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城市的发展 C.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互鉴 D.日本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成员 8.明清之际利玛窦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但为了这个目的,他有意无意地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利玛窦又全方位的向西方传播中华文明,把中国的儒家学说介绍到欧洲,从而在西方引起“中国热”。材料意在说明( ) A.利玛窦对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贡献巨大 B.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西方 C.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已蔚然成风 D.明清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已发生变化 9.晚清地图学家邹代钧认为,“英国兵部、海部之舆图学,开办至今二百余年,未尝或辍。是知彼之雄长五洲,于地理固研习有素焉。朝廷万几勿遑,吾草莽臣且为之”,并于1895年创办舆地学会。其旨在( ) A.编绘新地图开拓视野 B.表达对清政府的不满 C.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D.经国济世以挽救危机 10.康熙帝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改革历法,监造西洋大炮。南怀仁还与其他传教士一起,相继将西方科技书籍、药品、艺术品、乐器、工程仪器等带到中国。这( ) A.开创了“西学东渐”的先河 B.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科技 C.体现了近代世界文化交流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1.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