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春秋战国时代,齐国青铜器皿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器则相对日益普遍;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姿多彩,并且装饰性与趣味性越来越突出。这一趋势( ) A. 体现审美文化的世俗色彩 B. 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需求 C. 反映青铜制作技术的进步 D. 表明传统等级制度遭破坏 2.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下令官告院(掌官吏委任状的机构)绫纸库,“令三司与提举司(依品级)定逐色绫罗纸、襟轴各三副,印押充样(元样,标准),分留两作坊及本院,每送纳之时,将元样比类交纳”。北宋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注重对工艺技术的改进 B. 表明三司共同承担手工业管理职能 C. 服务于国家礼制的需要 D. 有效维护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3.南京城内出土了明代洪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全国多地名窑的瓷器,碗、盘、香薰、盘口壶、高足盘应有尽有。同时南京城还出土了西亚等国的外来器物和明朝时外国人的墓葬浡泥国王墓。这主要缘于明代( ) A. 南京是重要的制瓷中心 B. 海上丝绸之路延伸 C. 精耕细作促进农业发展 D.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5.顺治二年(1645),清廷谕令“免山东章丘、济阳二县京班匠价,并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康熙二十年(1681),把匠班银“编入正赋”。雍正朝大规模推行摊丁入地后,匠班银摊入地丁征收。清朝前期匠籍制度的废除( ) A. 标志着古代人头税的正式废除 B. 削弱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 利于手工业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D. 表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6.宋朝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南北官窑瓷器呈现出一个朝代的共同美感,那就是朴实无华、优雅端庄的极简主义。宋瓷经过宋人的反复淬炼,去芜存菁,留下最实用、最简洁也是最富美感的造型器用。这一风格( ) A. 源于时代精神的浸润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 C. 体现制瓷技术的成熟 D. 表达了政局分裂的哀伤 7.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 ) A. 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 B. 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C. 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 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8.如图是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该图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官府作坊内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纫劳作操作时的情景。唐诗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体现了当时( ) A. 绘画艺术已然走向成熟 B. 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 C. 民营作坊工人技术娴熟 D. 雇佣劳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9.2016年以来,苏州太仓市城厢镇的樊村泾元代遗址发掘出大量瓷器,经考古专家整理研究,这些瓷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浙江龙泉窑青瓷为主,数以吨计;②还包括江西景德镇窑、河北磁州窑、曲阳定窑、浙江金华铁店窑等,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主要的瓷器窑厂;③95%以上的瓷器没有使用痕迹,部分器物仍带有烧制时使用的垫饼等窑具;④瓷器类型与韩国新安沉船、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出水的瓷器存在一致性。据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太仓一带可能是元朝制瓷业中心 B. 青花瓷工艺高超并大量出口海外 C. 太仓一带具有较强经济辐射能力 D. 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已经形成 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