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 大致意思: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文化culture 广义: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 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马克思 选必2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选必3 选必1 本书导读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教材知识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尊祖敬宗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和谐有序 文化认同 农本、民本观念 导入新课:隐藏在身边的传统文化 黄帝陵 四合院 社稷坛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重难点) 01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的肇兴--早期华夏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回答中国文化在历史各时期发展的具体特点 特点: (1)多元起源 (2)以华夏族为核心, (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 2.春秋战国:奠基 (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 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2)百家争鸣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反作用于 总 和 政治 法律 从中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①强化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②上层建筑中各因素相互影响(特别是政治因素) (2)百家争鸣 ②表现: 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学派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 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一个时代特征: 两大历史趋势: 三种治国思想: 四个思想派别: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