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民族关系】在今天我国国土领域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 【国家关系】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国之间的交往,到16世纪逐渐扩展到美洲之间的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各民族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冲突矛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流。 对外交往:利用陆路与海路与周边各国交流,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 课程安排 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三)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大交融大发展 (四)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 壹 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材料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 《尚书·禹贡》中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引申称“中原”。 《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 “华夷之辨”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移动的“中国”,因为不仅各个王朝分分合合是常有的事情,历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空间边界,更是常常变化。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31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变革并存,在各民族长期的战争对峙、杂居邻居、经济文化交流之下,华夏文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戎狄蛮夷也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基。 儒家大一统民族观:“以夏变夷” 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先秦时期:从华夷之辩到华夏认同 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自学指导一: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发展历程。 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 秦朝 典客、典属国 筑长城、设三郡(南扶夷越) “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秦在民族地区虽设置郡、县,委派守令...可谓实行与汉区不同的郡、县守令与臣邦君长并存的双轨制。” -吴永章《从云梦秦简看秦的民族政策》 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 汉朝 大鸿胪 ①汉匈关系:和亲(汉初)、军事打击(武 帝)、匈奴汉化(东汉)、燕然勒铭,北匈奴西迁(89年) ②行政管辖:设管理机构与屯田 A.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 B.西域:西域都护府 C.东北:护乌桓校尉 D.屯戍政策 材料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