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8276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01信息推断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1次 大小:12638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考,2025年,信息,学生,练习,推断
    专题01信息推断题(练习)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6 真题实战练 11 一、(云南师大附中2025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何要研究中国古建筑?“欲亡其国,必亡其史”,一个国家如果要复兴,就不能没有历史。梁思成认为,他所做的研究就是为国家保存历史。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通过研究古建筑,可以培养美感,学习驾驭材料,进而产生新的设计。我们中国建筑科技的创造力就在“温故知新”中不断雄壮起来,这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的建筑体系,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如何理解独特、纯粹这两个词?所谓纯粹的木构系统,是无论宫殿还是民居、高塔、庙宇,虽然体量差异很大,但是都是木构建筑,是类型的纯粹。为什么说“独特”?中国是一个等级礼制社会,衣食住行全部有等级,当宫殿和民居都用了同样的结构系统,如何区别等级?这就需要一些独特的东西,中国建筑中最独特、最根本的特征———斗栱就出现了。斗栱在柱上起着承挑屋檐的结构作用,由斗、栱、昂等构件,通过榫卯拼搭而成,斗栱具有复杂的组合形式,可以起到标识等级的作用。 建筑是由文化所创造的,又不断创造着文化;建筑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又不断书写着历史;建筑虽然受文明的影响,也可以塑造文明。建筑所传递的秩序与文化信息,今天的中国人和古人之间还是有精神上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建立,一方面是文字所传递的文明,还有一部分就来自建筑所营造的环境和秩序。发现和重建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秩序”,也是我们建筑考古学的主要任务。这些秩序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意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人心,进而营造了社会的秩序。秩序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体现了建筑的价值。所以,梁思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国家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建筑师的创造力,为了建设一个新国家。人们之所以记住他、纪念他,是因为他抱定了为国家、为民族做事的态度,把生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发现中,用这种价值发现去支撑中国的发展和复兴。 (摘编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选择,看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价值》2022-06-11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材料二: 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