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一朗诵四季教学设计 学习朗诵之技,感受音韵之雅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一组抒写四季美景的散文和四首写景抒情的古诗文。其中,《春》讴歌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济南的冬天》抒发对“理想的境界”的眷怀;《雨的四季》充溢着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之情;其他四首古代诗歌均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借景抒情佳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美好的景色;掌握赏析技巧,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文字的 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可见,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七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朗读基础。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美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将采用朗诵活动形式开展教学,更好地激起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习“重音”“停连”,明确“重音”“停连”的目的。 2.朗读《春》片段,学习标示重音和停连。 3.朗读《济南的冬天》片段,能拟写重音和停连的理由。 4.能设计朗读方案,增强“以声传情”“以声绘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音、停连,设计朗读脚本并拟写重音和停连的理由 评价任务 1.能准确标识重音、停连,并拟写重音和停连的理由。 2.能读出重音、停连,能自信大胆开展诵读活动。 3.通过同伴互助,小组合作,设计朗读脚本,开展诗文朗诵会展示活动。 学习活动 情景导入 【材料一】 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 【材料三】 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任务一:学习“重音”“停连” 1.阅读课本第4页的注释④⑤,了解“重音”“停连”。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2.学习表示重音和停连的符号。 [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3.按照设计,反复朗读下面的两个示例,阅读设计理由,深入体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示例: 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设计理由: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来临;重读“来”和“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设计理由:“东风来了”要连读,不应该停顿,这样更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