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程标准 根据课标要求,康乾时期统治者一改前朝的民族政策,从“华夷之辩”转变为长城内外“华夷一家”的民族思想,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并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开发,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康雍乾时期延续百余年,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它的鼎盛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息息相关,同时又蕴含了统治危机。国内人地矛盾突出,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一过程要求我们以动态、全球的视角去审视这一“盛世”。 教学难点 课前导入———何谓康乾盛世? 材料一:18世纪末,英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出以马戛[ gā ] 尔尼勋爵为首的访华团。当年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在访问时画了大量反映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作品。他的画作涉及到生活各个层面,成为当时西方了解中国的最早的影像资料。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在欧洲形成了长时间的“中国热”。 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 ———选自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 乾隆皇帝出行 北京城西直门景象 热闹的天津城沿河戏楼 老百姓在城郊踢毽子 江南瓜州河间水车 厦门城街道一景 筹备婚礼的一家人 第14课 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 1840年之前 (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前中期) 康乾盛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多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 康熙 (1662—1723) 乾隆 (1736—1796) 雍正 (1723—1736) 人口压力、社会动乱 西方列强潜在威胁 材料三:“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nòu],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 ———选自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选自马克思 材料五: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了。有的学者研究表明,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清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yú全览图》。但是“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了“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选自邓小平 你认为,康乾盛世到底是什么样的? 康乾盛世 康熙时期 雍正时期 乾隆时期 1681平三藩之乱 1683收复台湾 1689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0—1696康熙三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