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5课 课程目标: 1.鸦片战争前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社会状况; 2.战争后签订一系列条约的具体内容、性质以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反思,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局限性。 两次鸦片战争 对话 目录 一、两种文明的对峙 二、两种文明的对抗 三、两种文明的对话 两种文明的对峙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马嘎尔尼访华(1793年) 英国使团的礼单:一架天象仪、一些地球仪、机械工具、天文钟、望远镜,测量仪、化学和电机工具、橱窗玻璃、毛毯、伯明翰五金制品、谢菲尔德钢铁等。 清政府的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英]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增进与中国的来往,以便导致在整个帝国范围内销售祖国及我们的印度领地的产品,除有助于繁荣外,还能从售货中获取供应欧洲的回程投资的资源。 ———[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马嘎尔尼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资本积累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接见马嘎尔使团的对话 固步自封、闭关自守 23年后 三番两次的外交无果......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9世纪中期的世界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整体评价 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具体表现 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①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当时,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②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④美国: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 ①政治: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③科技:落后。 ④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⑤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 通过早期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通过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遣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都以失败告终。 工业文明 农耕文明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顽固,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军事 装备落后、军备废弛 坚船利炮 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文化 八股取士、思想僵化、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发展迅猛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 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无法战胜强大的资本主义的。 两种文明的对抗 ———两次鸦片战争 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更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中国成为重要目标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 2915 219 0619 (+) 99 7704 1795-1799 537 3015 579 9722 (+) 34 6957 1830-1833 733 5023 995 0286 (+)261 5263 (畅销) (滞销) 呢绒、布匹 茶叶、生丝、瓷器 中国 英国 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对华输入大量鸦片 鸦片战争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正当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贸易顺差) 英国把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后,中国变为入超(贸易逆差) (一)虎门销烟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