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2634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45267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 一、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由来: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含义: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狭义: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广义: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①陆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 ③草原丝绸之路 ④西南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张骞“凿空” 一、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丝绸之路———张骞“凿空” (1)背景: ①汉初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 ②经过“休养生息”政策的调整,汉帝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 (3)经过: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后辗转抵达大月氏。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 【知识回顾】: 汉初西汉政府面临的问题:经济凋敝;王国问题;匈奴犯边等。 白登之围:刘邦为平定叛乱并解决匈奴威胁,于公元前200年亲率32万大军北上,因主力步兵未至,被冒顿单于以40万骑兵围困于白登山达七日七夜,后 与匈奴签订“和亲之约”。 (2)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一、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材料一: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 ———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材料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①政治: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经济:促进了物种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④对外: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和所学,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一、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提示: 一方面,经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司马迁等古代学者会认为“西域险阸(e),本无道路,”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为“凿空”。 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 思考点: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 “凿空”这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