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2700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80216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琵琶 阿拉伯乌德琴 欧洲洛可可风格青花瓷 景德镇元青花 越南科举考场 中国明代贡院 这些‘混血’文化产物中,哪些元素属于中华文化基因?哪些是外来文明的改造?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互鉴共生’?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1.过程 两汉之际: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明: 阅读教材本目内容,概括其简要过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1.过程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渐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 隋唐: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道教理论的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1.过程 2.影响 积极:影响了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请举例说明) 消极: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二)学习吸收西方文化 1.明末清初的“西学(科技)东渐” 2.晚清和民国初期西学(科技、教育、政治理论等)的进一步传入 3. 十月革命后接受马克思主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二)学习吸收西方文化 1.明末清初的“西学(科技)东渐” 明末:【意】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方面的新知识。 徐光启等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清初: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参与天文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徐光启 利玛窦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二)学习吸收西方文化 2.晚清和民国初期西学(科技、教育、政治理论等)的进一步传入 (1)背景:国门被迫打开,民族危机加剧。 (2)影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逐步近代化。 (3)过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开设英文、法文、俄文等馆,设天文算学馆。派遣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赴欧美学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民国初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是倡导者,主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魏源 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二)学习吸收西方文化 1.明末清初的“西学(科技)东渐” 2.晚清和民国初期西学(科技、教育、政治理论等)的进一步传入 3. 十月革命后接受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民主主义者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之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陈望道翻译的中国第一部 共产主义宣言 李大钊率先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