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2716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275221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冯友兰 费孝通处理文化关系十六字箴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的输出,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二)学习吸收西方文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 (一)吸收融合印度佛教文化 1、过程 ④融入中华文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①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洛阳白马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将二僧所住的鸿胪寺改名为「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寺”源于“鸿胪寺”之“寺” ,后“寺”字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泛称。 【思考1】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1.时代背景: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凄苦。 2. 满足人们寻找精神慰藉的需求。(民众) 3.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统治者) 佛教:剃度、出家、离俗、清规戒律…… 儒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 汉代 碰撞 4.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思考2:佛教如此兴盛会带来什么危害?为此统治者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材料一: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魏书·释老志》 材料二: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危害: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佛门成为避税敛财之地;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士兵官吏浮于人事不利于军队和官府发展;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应对措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 (1)积极: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A宗教信仰(轮回、报应) B哲学观念(思辩) C绘画建筑(中国四大石窟) D文学艺术(诗佛王维) E礼仪习俗(茶文化) F语言文字(借花献佛、大彻大悟、三生有幸、自作自受、前因后果等) G处世态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 柳公权《金刚经碑》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消极:佛教文化所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社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