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1.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开始,罗马法逐渐地形成发展。有古罗马大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这表明罗马法( ) A.立法思想契合民主制度 B.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蕴含灵活性和务实精神 D.具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 2.南宋理学大儒朱熹,一生致力于讲学、授徒,著述颇丰。在其著述中,儿童启蒙读物较多,如《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小学》、《四书集注》等。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此后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材料表明( ) A.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B.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C.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D.程朱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儿童启蒙 3.《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此律条的“疏议”释义:“化外人,谓萧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该规定主要体现了唐代( ) A.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B.优容宽待的民族政策 C.儒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D.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4.《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5.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这反映出,邓小平认识到( ) A.外交机构的局限性 B.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C.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D.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6.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主张“禁暴止乱”,他通过“铸刑鼎”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刑条的特权,既强调治国要“齐之以礼”,又重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这反映了当时( ) A.儒法一体观念普及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法治思想有所发展 D.礼乐制度趋向崩溃 7.宋朝法典《宋刑统》中几乎找不到一条限制皇帝权力的法律条文,相反却有许多保护皇帝的规定,例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属于“十恶”,要处以极刑。这说明宋代( ) A.皇帝意志等同国家法律 B.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完善 C.政治思想环境相对宽松 D.法制建设保障皇帝独尊 8.茨威科特说:“该法典(《法国民法典》)在很大程度上是深受罗马法影响的南部成文法和以日耳曼、法兰克习惯法为基础的北部习惯法这两种传统制度的巧妙融合物。”他意在说明( ) A.法国民法比西欧其他国家的法律更科学 B.法国成文法在变通中更具灵活性 C.罗马成文法是西方国家立法和司法的源头 D.法国近代民法制定体现了包容性 9.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1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11.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亲自参与并制定了开皇律,废除多种酷刑,规定民众如果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