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4694

【核心素养】人教鄂教版(2024)一年级下册科学3.8《金属》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日期:2025-04-0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2978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下册,教学,教学设计,金属,科学,一年级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人教鄂教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金属》一课,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金属这一物质类别,了解金属的基本特性和用途。本课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是学生对物质世界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金属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物质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教材中首先介绍了金属的一般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光泽等,然后通过具体的金属实例(如铁、铜、铝等)展示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金属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尚浅,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太深入了解的物质如金属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对金属的基本认识。 同时,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应得到充分考虑,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识别并列举出几种常见的金属,理解金属的基本特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光泽)。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现象中发现规律。 3. 探究实践: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如用磁铁吸引金属、加热金属观察变化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爱护实验器材、保持环境整洁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认识金属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理解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如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教具准备 实物材料:铁钉、铜丝、铝片、磁铁、电池、小灯泡、热水、冰块、塑料棒、玻璃片等。 实验器材:加热装置(如酒精灯,需教师操作)、温度计、绝缘手套。 多媒体资源:金属特性及应用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活动材料:实验记录表、彩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包含金属和非金属物品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是金属吗?为什么你认为它们是金属?” 简短介绍金属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观察图片,尝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分享生活中的金属物品及其用途。 通过直观感知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金属,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金属的识别 展示铁钉、铜丝、铝片等金属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特征。 提问:“这些金属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活动二:磁铁吸引金属 演示用磁铁吸引铁钉,提问:“磁铁还能吸引哪些金属?”分发磁铁和金属样品让学生尝试。 活动三:金属的导电性 简要介绍电路原理,演示用电池、小灯泡和铜丝构成简单电路,观察灯泡发光。 提问:“如果换成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灯泡还会亮吗?” 活动四:金属的导热性 安全演示:用加热装置加热金属片的一端,用温度计测量另一端温度变化。 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快速传递热量?” 活动五:金属的延展性 演示将铜丝弯曲、拉伸,展示其延展性。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金属也能像这样被改变形状而不破裂?” 活动六:金属与非金属的比较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金属特性,提问:“金属与非金属有哪些不同?” 提供塑料棒、玻璃片等非金属材料,让学生对比观察。 观察金属样品,小组讨论并记录金属的共同特征,如光泽、硬度等。 实验并记录哪些金属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