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下列不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 A. 溶剂种类 B. 溶质种类 C. 压强 D. 温度 2. 通常状况下,食盐易溶于水,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由此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 A. 溶质的性质 B. 溶剂的性质 C. 温度 D. 大气压强 3. 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 ( ) ① 温度 ② 溶质颗粒大小 ③ 溶质质量 ④ 溶剂质量 ⑤ 溶剂种类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⑤ 4. 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 用水壶烧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 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C. 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 夏季,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5. (2023·苏州)向5 mL碘的水溶液(黄色)中加入2 mL汽油(无色),振荡静置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由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第5题 A. 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且不溶于水 B. 汽油易挥发,沸点比水低 C. 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的强 D. 碘在不同溶剂中形成的溶液颜色可能不同 6. 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做了试管①和试管②的对比实验(如图所示),发现试管②中固体可溶,试管①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同学们又补充了试管③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温度和 。 第6题 7. 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水的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B. 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一定增大 C. 打开碳酸饮料的瓶盖时,饮料会自动喷出,这说明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性也越小 D. 喝了冰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温度越低,气体的溶解性越小 8. 某温度时,将20 g KNO3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饱和。关于该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m(溶质)∶m(溶剂)=20∶120 B.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C. 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 降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9. 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 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 色; 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实验2】 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结论或解释 ① 由乙试管中的现象可知:碘 (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② 丙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 【反思与应用】 (1) 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来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填“分层”或“不分层”)。 (2) “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10. 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 第10题 A. 锥形瓶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①=③>② B. 锥形瓶中液体只有①②为饱和状态 C. 试管中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变化 D. 固体X可能是NH4NO3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C 2. A 3. C 4. C 5. B 解析:向5 mL碘的水溶液(黄色)中加入2 mL汽油(无色),振荡前,上层液体为无色,下层液体为黄色,说明上层是汽油,下层是碘的水溶液,所以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且汽油不溶于水,A正确;“汽油易挥发,沸点比水低”这一结论无法由本实验得出,B错误;由本实验可以看出,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