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 考点一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 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 A. 牛奶 B. 豆浆 C. 米粥 D. 汽水 2.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 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C. 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性比水强 D. 浓硫酸与水混合会吸收大量热 3. 下列各组固体物质,只用加水溶解的方法不能鉴别的是 ( ) A. NaCl、KCl B. CaCO3、CaCl2 C. CuSO4、Na2CO3 D. NH4NO3、NaOH 考点二 溶液组成的表示 4.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溶液的浓度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B.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C. 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D. 配制好的6%的NaCl溶液,装入试剂瓶时不慎洒出一部分,会使溶液浓度减小 5. 某实验小组同学用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和水(密度约为1 g/cm3)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B. 计算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约是16.7 g(约16.0 mL),水的质量约是33.3 g C. 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试剂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D. 用于配制溶液的烧杯一开始用水冲洗后,烧杯内壁仍有水珠残留,不会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 6. (2023·常州)一瓶未开封的浓盐酸,部分标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可加热浓缩成98%的浓盐酸 B. 整瓶含有185 g HCl溶质 C. 可加水稀释成5%的稀盐酸 D. 打开瓶盖冒出白色烟雾 7. (2023·天津改编)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245 g。向其中加入32 g废铁屑(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计算: (1) 废铁屑中铁的质量分数及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 (2) 配制245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4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3 g/mL)多少毫升 (结果精确到0.1 mL) 考点三 物质的溶解性 8. 如图所示,将5 mL液体加入装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分别进行如表所示的四组实验,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 实验编号 Ⅰ Ⅱ Ⅲ Ⅳ 固 体 碘 碘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液 体 水 汽油 水 汽油 实验现象 固体不消失 固体消失 固体消失 固体不消失 A. Ⅰ和Ⅱ对———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 Ⅱ和Ⅳ对———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 Ⅱ和Ⅲ对———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 Ⅰ和Ⅲ对———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9. 某兴趣小组同学分别用增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 A. 变大、不变 B. 变大、变小 C. 不变、变大 D. 不变、不变 10. T ℃时,将45 g氯化钠平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氯化钠质量/g 9 18 27 36 45 溶液质量/g 109 118 127 136 136 A. 实验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 实验④所得溶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 T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D. 将实验①所得溶液恒温蒸发50 g水,溶液达到饱和 11.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同学做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有关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④中缺少玻璃棒引流粗盐水 B. 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 上述操作顺序为③①②④ D. 当②中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12. 如图是四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表是这些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第12题 温度/℃ 20 50 80 溶解度/g NaCl 35.9 37.0 38.4 KCl 34.0 42.6 51.1 NH4Cl 37.2 50.4 65.6 KNO3 31.6 85.5 167 (1) 图中b曲线表示 (填物质名称)的溶解度曲线。 (2) 分别将10 ℃时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4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