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5912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教学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4-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2467495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课件网) 徐志摩 徐志摩 (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字志摩。浙江海宁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考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开始写新诗。历任东吴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身亡。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与闻一多共同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前后期,其中闻一多、徐志摩贯穿整个新月派的发展,对新诗成熟做出重大的贡献。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徐志摩 在康桥,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康桥,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重要女性———林徽因。康桥见证了他与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段短暂而珍贵的缘分。 徐志摩与康桥 写作背景 徐志摩跟康桥的缘分,远不仅如此。 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 《再会吧,康桥》 1926年,再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其实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 活动一:诵读诗歌,把握情感 朗读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感情:热爱、眷恋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找出并概括诗中由康桥独特的意象构建的美丽画面,任选一幅鉴赏。(手法、情感等) 挥手作别云彩图 青荇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撑篙慢溯寻梦图 挥手惜别云彩图 第一节 挥手作别云彩图 轻松而来,潇洒而至 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意境。三个“轻轻的”,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第二节 河畔 金柳倒影图 1、谐音“留”,具有古典式的意蕴美; 2、绘出了在“夕阳”这一特定情境中的色彩,具有色彩美———金色是华丽的色彩,也是温暖的色彩。 3、比喻、拟人,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女子,写出金柳的流光溢彩、美丽绝伦。“艳影”写出柳树婀娜多姿的美。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梦幻唯美 第三节 青荇水底招摇图 ①“油油的” 第一,有光泽;第二,绿的浓郁,显示出青荇的生机勃勃; ② “招摇” 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极具动态美、轻盈美。也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热烈欢迎。 ③“甘心做一条水草” 诗人想像 “青荇”一样在康桥自由自在地生活。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在康河水底,细腻光滑的软泥上,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而又快活,仿佛在向诗人打着招呼,为沉浸在康河的柔波之中,诗人愿意成为一条水草! 自由自在 第四节 榆荫浮藻清潭图 “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 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唐璜》等,他在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用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笔触,抒发了豪情万丈的诗人情怀,表达了傲然不屈的斗争誓言,徐志摩特别崇拜他。 活动二:因声求气,缘景明情 天边五彩的霞光倒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