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6912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阿Q正传(节选)》(共67张PPT)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525373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课件网) 我们在生活中总能看到这样一类人,欺软怕硬,总是喜欢夸夸其谈。受到比他厉害的人欺负时不敢吭声,却会在背后说“反了天了,儿子打老子”“不跟狗计较”…… 其实这样的人自古有之,鲁迅先生就曾用其犀利的文笔精彩描绘过。 导入新课 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西滢闲话》 部编教材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阿 Q 正 传 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西滢闲话》 1.着重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 3.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目标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 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作者简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也就是说,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保持着一种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表面: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实际: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未彻底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任务; 未深入到广大农村; 未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民群众; 人们的思想未得到根本启蒙和解放,仍受着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奴役。 未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 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为“假革命”,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华盖集·忽然想到》 写作背景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的意思。本文“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解题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 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