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9424

7.1《风景谈》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89266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风景谈,课件,3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风景谈 茅盾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 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 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 篇的作品《风景谈》 。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 — 慧开禅师 导入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 “景”和“情”相辅相 成的关系。 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 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作者背景 PART ONE 01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 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 文艺的奠基人。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 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 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 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 长篇小说《子夜》《蚀》 中篇小说 《春蚕》、《秋收》、《残冬》 01 知人论世 02 写作背景 1940年5月到12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途中,曾到延 安参观、讲学。这次亲临解放区,使他看到了解放区军民 自由愉快的生活与劳动,感受到在党领导下敌后抗日根据 地人民坚韧不拔、坚持斗争的崇高精神与高尚品格。于是, 他用尊敬、热情的笔调,完成了延安之行的姐妹篇《风景 谈》和《白杨礼赞》。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当时茅盾从延安回来后住 在重庆由于国统区政治环境险恶,他不可能直接描写党所 领导的人民抗日斗争及其英雄,畅谈参观解放区的感想, 所以只能从侧面来表现,以“谈风景”为名,隐晦曲折地 表达自己对解放区军民生产工艺斗争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敬 意和赞美。 03 解 题 "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实际 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 现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情景抒情 04 朗读感悟———正音 颀长(qí) 掮客(qián) 黑魅魅(xū ) 老茧(ji ǎn) 札记簿(zhá bù) 断碣(jié ) 山坳(ào ) 荷枪实 弹(hè ) 干坼(chè) 掬饮(jū) 岩濑( lài) 静穆(mù) 生字词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 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 一点 儿声响都没有。 整体感知 文本研读 PART TWO 02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 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整 体 感 知 划分结构 沙漠驼铃(1): 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人类比自然伟大。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2-4): 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 活动尤其伟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5- 8): 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高贵的精神填补了 自然界的贫乏。 北国晨号(9- 10): 清晨山峰上战士雄姿———民族精神的化身,伟 大中最伟大者。 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赏析:沙漠驼铃 1、第一个画面为什么写塞外沙漠,作者为何从这里入手 1.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 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更突出了 人主宰自然的伟力。 2.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 文本研读 2、第一段描写了“沙漠驼铃”,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 更伟大”这一观点,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衬托的手法: 即以“最单调最平板”的 沙漠作为背景,衬托出由于人的活动而使这幅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