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历史每周好题精选(第4周) 1.春秋时期,卫懿公爱鹤如命,让鹤乘轩车出行,封为“鹤将军”,后来当外敌入侵,士兵百姓纷纷四处逃散。卫懿公派人抓住逃跑的士兵问道:“你们为何不守城抗敌,而是自顾逃跑?”众人回答:“尊敬的王,让你心爱的鹤将军为你作战吧,我们在你心里不重要,也就不需要我们守城了。”可见当时( ) A.文化多元包容,选拔人才方式独特 B.中央集权初步形成,国君肆意妄为 C.政治生态失衡,传统秩序遭到践踏 D.社会风气奢靡,贵族追求享乐成风 2.孔子将“勇”上升为“勇德”,并将其限制在由“仁”“义”“礼”“智”共同构建的伦理规范中;商鞅则将士兵民众之“勇”与取得作战的胜利紧密联系起来,以严刑惩罚怯民,以轻赏激励勇民。二者的“勇”论都( ) A.迎合了封建贵族的政治理想 B.规范了统治阶层的伦理行为 C.体现了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D.回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诉求 3.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时期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苜蓿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隋唐时期,苜蓿的种植范围打破南北界限。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苜蓿逐渐打破了农耕民族的“厌草”情结,逐渐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苜蓿种植的推广反映了( ) A.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农牧业分界线的逐渐南移 D.中华文明的包容凝聚 4.自汉武帝以来,实行经义决狱,后又兴起以经注律之风。《晋书·刑法志》载:“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魏明帝)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上述现象( ) A.适应了法律儒家化的需要 B.奠定了中国人治社会底蕴 C.开启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 D.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优越性 5.下图为《新唐书·狄仁杰传》中的相关记载。狄仁杰的经历反映出当时( )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狄村人。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御史霍献可以首叩殿陛苦争,欲必杀仁杰等,乃贬仁杰彭泽令……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 A.科举选拔注重门第 B.大理丞掌握最高司法权 C.官员升迁依据军功 D.政治环境影响官员仕途 6.唐开元二十五年杂令:“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官府不得干涉公私、私人之间达成的约定。但奴婢、牛马等交易,要按时到市司订立契券。这反映了唐朝( ) A.商品交易缺乏法律保障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官府垄断部分商业交易 D.关注劳力资源重新分配 7.下表为元代可考的13位民间科技文献作者群体构成表据此可知,元代( ) 籍贯及主要活动地(今) 人数 文献涉及领域 北京 1 数学 江西 1 地理学 江苏 1 中医学 安徽 1 中医学 河北 2 中医学、数学 浙江 5 地理学、中医学、数学 不详 1 中医学 A.传统科技已进入总结阶段 B.科技成果局限于农业领域 C.科技发展受区域经济影响 D.政府弱化对科技扶持力度 8.雍正二年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记述:社旗县山陕会馆的卖货行户由原来的数家增至二十余家,各家戥秤大小不一。于是合行商贾会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公议,规定“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并约定公议之后,不得私自改换戥秤,如不遵者,举秤禀官究治。这说明会馆( ) A.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的机构 B.主要功能是调解商业纠纷 C.具备规范商业秩序的重要作用 D.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往来 9.光绪帝在1898年8月的上谕中说:即如刘坤一、谭钟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籍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谭锺麟且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可见( ) A.通讯方式落后使政令传达不畅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