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上册《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1、通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2、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 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想必这句诗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我们在本单元第一节课学习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同学们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时光,正如陈独秀所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青春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无比短暂的一段时光,要如何正确认识青春的价值,发挥青春的价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合花》,看看他们的青春价值吧。 二、学习任务一:设置情境,变换角度重述情节 这篇小说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文工团的“我”,小通讯员,新媳妇,而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为什么是以“我”的视角来进行叙述呢,如果将视角转换到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会有什么不同呢?下面给大家设置了两个情境,请大家阅读课文后在指定情境下,以不同人物的视角重新讲述当年的故事。 1.情景一: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一群中学生在听一位革命老兵讲述当年的故事。这位革命老兵正是当年抬着小通讯员的担架兵。请模仿担架兵的口吻简诉当年的故事。 【明确】1946年的秋天,那时候我还是一名担架兵,在一次战争中我和其他十几名担架员一起挤在一个巷子里,准备向前运动,一位通讯员走在我们的后面。不知哪来的反动派从哪扔来个手榴弹下来,手榴弹冒着烟在人群里乱转。就在大家都惊慌失措的时候,那位通讯员同志突然冲了上来,让我们都趴下,他自己却一下扑到了手榴弹上了。我们反应过来后,急忙把他送到了包扎所,我们苦苦哀求医生抓紧救治他,但是他伤的太重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直至今天我仍然十分感激他,多希望时间可以重来,我们一定不会走进那条小巷。 2.情景二:时光荏苒,多年后,当年的新媳妇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了。当她再次向孙辈回忆起那段时光时,不禁泪流满面。请模范年老后的新媳妇的口吻讲述当年的故事。 【明确】那是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我刚嫁给你们爷爷没多久。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向我借被子。我是有一条被子,但那是我唯一的嫁妆,是一条,假洋缎、枣红底的,上面还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花样,我可真是有点舍不得。我和那位小战士讲了几句玩笑话,他却一扭头就走了。过了一会,一位女战士和他一起过来了,那位女战士亲切的和我道了歉,我最终还是把被子抱给了他们。战争爆发即将爆发之际,我来到包扎所帮忙,却不想在那里见到了那位小战士的最后一面。我将那条绣着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他那血肉模糊的身躯上,将他送进了棺材。 三、学习任务二:比较不同视角,分析“我”叙述视角作用 (一)担架员VS“我” 【提问】比较担架员和“我”的叙述视角,为什么不选择担架员的视角来进行叙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稍后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点拨】从担架员和“我”的性别角度来进行思考 【明确】从担架员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的是小通讯员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但对他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画面将会欠缺。但如果从“我”的角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