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史记》知识复习: 体例: 五部分内容及篇目数量: 写作目的: 纪传体通史 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子行吟图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阅读第一自然段,概括“王甚任之”的原因: 出身高贵 才能出众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阅读第二自然段,概括楚怀王疏远屈原的原因: 能而被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了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初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时,就会追念根本(上天和父母),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忧伤悲痛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他与楚王的关系,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实不欺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过度),《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了礼法,像《离骚》这样的诗,可以说兼有两者的优点。 屈原为何写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自怨生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往远古追溯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批判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道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字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是表达意思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