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列传 司马迁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意,教师抽查“疾”“穷”“见”“称”“泥”等词语的理解,有意识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积累。 【思维建构与运用】以“评《离骚》”“评屈原”两个板块深度解读文本,梳理文本结构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文本整句的美感,赏析修辞手法的妙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屈原忠心报国持身高洁的情怀,传承中国文化精髓。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离骚【屈原】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 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 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 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yì zōu kuí (1)高阳:颛顼之号。 (2)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此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 (3)朕:我。 (4)皇:美。 (5)考:已故的父亲。 (6)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 (7)贞:正。 (8)孟:开始。 (9)陬(zōu):正月。 (10)庚寅(gēng yín):指庚寅之日。古以干支相配来纪日。 (11)降(hōng):降生。 (12)揆(kuí):推理揣度。 (13)肇(zhào):开始。 (14)锡(xī):赐。 (15)名:命名。 (16)字:表字,这里活用作动词,起个表字。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 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判断句 楚国的王族同姓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治:安定;乱:动荡 擅长外交辞令。娴:熟悉。辞令:应对的言辞 谋划、计议 信任 待 翻译: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以发号施令;出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屈原列传【司马迁】 楚王族本姓芈(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国王族的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状语后置 1.把握第1段内容: 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表现及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表现: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原因: 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地位相同 嫉妒 草拟 撰写 强取为己有 同意 于是 自夸 同义连用 没有谁 疏远 说坏话 翻译: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怀王的宠爱,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强取,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怀王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谁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2.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由此可见楚怀王是怎样的人? 昏聩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争宠而心害其能”; 根本原因在于怀王不再信任屈原。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