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1967

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5618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试题,广东省,答案,PDF,语文,期中
  • cover
广州市育才中学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 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 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 (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 (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 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 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 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 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 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 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 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 “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 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 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 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 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 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 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 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 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 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 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 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 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 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 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 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 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