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2095

25挑山工 课件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17191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挑山,课件
  • cover
(课件网) * 25* 挑山工 认识“泰、杖”等5个生字。 能结合课文,说出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挑山工话中包含的哲理。 学习目标: 冯骥才 1942年生,当代著名作家、画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课本。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主要作品:《神灯》《铺花的歧路》《雕花烟斗》《俗世奇人》等。 作者简介 泰山 青竹杖 敞开 拘束 包蕴 tài 一起来读读会认字吧! 学认字词 zhànɡ chǎnɡ jū yùn 词语解释 攀谈 拉扯闲谈。 不自在,拘谨而显得不自然。 不能弄明白的事物。 拘束 不解之谜 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心悦诚服 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 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2)担子重、行程远,速度却不慢。 (3-6)三次相遇,观察交谈,了解奥秘。 (7)受到启发,不断激励。 整体感知 阅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品读课文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到台阶,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 负重姿态 折尺形 步行方向 优点 品读课文 三次相遇 山下 回马岭山道 半山五松亭 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 挑山工抽烟(比我们先到) 挑山工整理挑子(又比我们先到) 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比我们慢) 挑山工登山速度快 品读课文 找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语句,说说体现了他们什么特点。 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等到爬上半山的五松亭,我们看见有个人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子,那正是他。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体格健壮、淳朴可爱 品读课文 挑山工领先游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品读课文 挑山工朴素的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挑山工的话表明他们虽然行程远,担子重,走得却不比游人慢,是因为他们每一步都踩得实,一个劲往前走,不耽误功夫。这几句朴素的话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品读课文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副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自己需要那幅画? 作者通过挑山工的形象,明白了我们无论做任何事,只有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才能获得成功。他之所以从泰山回来就画这幅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就是要时刻记住这个道理,不断前进,勇攀高峰。 提出疑问 受到启发 挑山工 解决疑问 脚踏实地 勇往直前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花的时间不比游人多 山下———挑担 回马岭———休息 五松亭———理挑 结构梳理 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精神 本文通过详细描写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