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更新。 二、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第一课,主要内容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涉及的国家和民族较多,知识点较复杂。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多民族的交融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学习过,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江南开发与民族交融的史实。但是初中的学习以了解史实和背诵为主,高一学生有所遗忘,需要通过阅读教材使学生再次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在回忆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2.难点:“十六国与北朝”牵涉民族、政权较多,相对来说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目标 1.掌握三国末年至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知道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2.根据时空观念,知道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与地理区位,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导入语: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中说道: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但是钱穆却认为这个时期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看法?你支持谁的说法?让我们带着这两种看法具体学习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这段历史。 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带着疑问开始学习。 设计意图:运用问题导入,给予学生两种不同的观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讲授新课 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导图:让学生提前预习,带领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大致时间线进行梳理。 根据教师的引导预习本课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时间轴对本课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框架脉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子目一:三国与西晋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及三国势力比较表,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魏蜀吴三国的发展状况。户数人口兵力魏103万443万60万蜀28万94万10.2万吴52.3万230万23万 表一:三国实力比较表简要介绍三国之间的势力对比以及三国鼎立结束、西晋建立的主要过程。展示西晋的版图。 阅读地图和表格,了解三国的基本状况,了解西晋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历史地图和表格对比,让学生简要地了解三国的地理位置和势力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过渡语:至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展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并配材料一:材料一: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提问:同学们根据这段材料,觉得内迁的少数民族与中原人相处得如何?答:西晋和少数民族由于生活习惯、文化信仰等各种不同,有许多矛盾。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民族有各种压迫,使少数民族与中原矛盾尖锐。西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