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3285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导学案(含答案解析)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8次 大小:3996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纲要,历史,中外,必修,解析,答案
  • cover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 通过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通过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理解20世纪上国际秩序的变动。 1、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3、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 4、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历史解释) 5、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欧洲、美国、苏联实力对比变化及其对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影响。 【时空定位】 【知识解读】 法西斯:“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是古罗马帝国高级长官的一种权力标志,在他们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它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国为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德、意、日法西斯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纵容侵略的政策。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推向了顶峰。“绥靖”已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但没有达到息事宁人、避战求和的目的。实质: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本国和平,尽可能将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苏联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阿道夫·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抵制马克思主义理论。 《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指的是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个国家在慕尼黑签订的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等领土范围而与德、意法西斯达成妥协的一个协定。1938年初,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便把侵略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其计划是先占领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边境的有300万德意志人居住的苏台德区,然后再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面对希特勒制造的各种危机,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从9月15日到29日,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三次到德国与希特勒进行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谈判。9月30日凌晨,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的情况下,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希勒特和墨索里尼达成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从1938年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交给德国。该协定使得英法对法西斯侵略实行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轴心国: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联盟,包括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