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3714

专项突破五 实验探究 (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

日期:2025-04-0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1次 大小:10036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专项,复习,专题,一轮,化学,中考
    专项突破五 实验探究 一、实验猜想 ◆考向1 反应后生成物成分的猜想 生成物成分的猜想由以下方面入手: 1.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质量守恒定律)。 2.猜想步骤:确定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根据元素组成及题干已知条件进行组合。 3.不合理猜想的判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猜想物质的组成元素是否含有反应物中没有的元素;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猜想物质是否会和其他已知物质反应。 ◆考向2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猜想 1.反应后物质成分的猜想存在两种情况:①只有生成物;②生成物和其中一种过量的反应物。 2.根据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物质为例,按下列步骤提出合理猜想: 第一步:写出化学方程式:A+B→C+沉淀/气体/水; 第二步:进行猜想及反应后的物质: ①恰好完全反应→C; ②A过量→A和C; ③B过量→B和C。 3.不合理猜想的判断: 猜想中的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反应。 ◆考向3 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猜想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1.内因:反应物的种类(即反应物的性质)、反应物的浓度(溶液通常指溶质的质量分数、 固体通常指纯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通常指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 2.外因:温度、催化剂(种类、 质量、 颗粒大小等),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还可以考虑气体压强。 ◆考向4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猜想 此类试题一般会给出三种金属(含陌生金属M),以铁、M、铜为例: 首先将已知金属按活动性顺序排列好,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 其次猜想陌生金属M可能的位置: 猜想一:M>Fe>Cu; 猜想二:Fe>M>Cu; 猜想三:Fe>Cu>M。 最后通过两两比较法进行验证。 二、实验方案设计 ◆考向1 实验方案的设计 1.探究物质的成分或性质:其实质为物质的检验,具体检验方法见“微专题11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2.利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实验: (1)找相同的变量:从题干中提取其他与问题可能关联的因素且该因素在两组实验中须一致, 如质量、温度、浓度等。 (2)找不同的变量:只能是一个因素不同。 (3)分析测量的对象:通过测量某个数据或观察某种现象可以得出所做的两个实验结果不同。 (4)结论表述:总结该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考向2 完善实验步骤、现象或结论 1.实验操作、现象、结论间的联系: 2.解答方法: (1)根据实验步骤和现象完善实验结论。即根据实验步骤和对应的实验现象,以及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否存在要验证的物质,继而得出结论。 (2)根据实验结论完善实验现象或步骤。存在两种情况:①试剂和现象之间相互确定;②根据实验操作所选试剂和结论确定现象。可以根据第一种情况进行反推,然后确定试剂和现象。 三、数字化实验图像分析 1.压强曲线:密闭容器中,压强与气体的量成正比,气体量越多压强越大,气体量越少压强越小;气体的量相同时,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可根据恢复至室温后压强的变化,确定气体变化的量,常用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温度曲线: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均为常见的放热反应,可根据最高温度确定反应的终点。 3.pH曲线:酸碱中和滴定时,碱滴入酸中,溶液pH逐渐增大;酸滴入碱中,溶液pH逐渐减小。pH等于7时,恰好中和,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盐;pH大于7时,碱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盐和过量的碱;pH小于7时,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盐和过量的酸。 四、实验评价 实验的评价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可行性: (1)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 (2)实验操作是否简单、科学、易行。 (3)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4)实验结果是否与实验目的一致。 2.绿色化学: (1)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 (2)反应速率是否适中。 (3)原料利用率以及生成物的产率是否较高。 (4)反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