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5249

唱歌 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4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8837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唱歌,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 cover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课 题〕: 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古琴 〔教材分析〕: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以歌曲《阳关三叠》的第一部分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表达的情感运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听辨、感知、理解、判断能力,但对中国古代作品了解极少,对古代作品的聆听兴趣不是很高,所以教师要更好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 2、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并富于幻想,乐于进行音乐活动,可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3、我校学生音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来自于农村,音乐知识相对薄弱,实际授课中需要及时渗透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演唱和表现歌曲。 2、切分和跨小节连线节奏的准确把握,古曲韵味的表现。 〔教学方法〕: 教 法: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 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视唱、讨论、表现、”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赏画-品诗-配乐。 1、 幻灯片出示戴敦邦的美术国画作品《送元二使安西》图片,师提问: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并引导学生回答。 生:古人离别时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中国画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是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歌曲演唱和情景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 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 ( 学生自行选择古诗并作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乐、诗、画的感受,既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又和诗歌、绘画、音乐联系起来,体现了学科综合。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师: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有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离别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请你选择一首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那首古诗作为配乐(老师给两首曲子让学生选择,一首为古乐队演奏的《阳关三叠》另一首为电视剧《城南旧事》插曲《送别》)。 (学生选择音乐,阐述选择的理由) 设计意图:既体现了本单元诗与歌的结合同时也引出了本课的课题 二、听歌-赏歌-学歌-唱歌。 1、 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 随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朗诵王维的诗。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感染学生,通过配朗诵让直接体验诗中之情。 2、 介绍什么是“阳关”、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菩萨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PPT展示) 阳关: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