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5871

八年级下册音乐 唱歌 阳关三叠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5-05-22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795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下册,音乐,唱歌,阳关,三叠
  • cover
八年级下册音乐《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阳关三叠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版本 人教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阳关三叠》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歌曲,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蓝本进行谱曲,歌词富有诗意,情感真挚,生动地表达了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歌曲旋律古朴典雅,节奏舒缓,具有独特的古典音乐韵味。其曲调运用了五声音阶,音域适中,旋律起伏不大,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在音乐结构上,采用了“三叠”的形式,即同一曲调反复演唱三次,每次演唱在歌词和音乐上都有一些变化,层层递进地深化了离别的情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人在送别时的细腻情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唱水平,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在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但对于古代音乐的了解相对较少,可能会觉得《阳关三叠》这样的古典歌曲在理解和演唱上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或缺乏自信而不敢大声演唱,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演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审美感知: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其古朴、深沉的音乐风格,体会其蕴含的离情别绪,提升对中国古典音乐独特美感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通过练习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节奏、音准,运用自然、圆润的嗓音准确演唱歌曲,展现歌曲的韵味。 文化理解:通过对作品的学习,体会古人送别友人时的真挚情感,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情感表达的共通性。 1.知识理解评价:课堂观察学生表现,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考察学生对歌曲背景、内涵等理解情况。 2.演唱表现评价:组织演唱展示评价演唱水平。 3.合作参与评价:依据学生在小组讨论、齐唱练习、小组表演中的表现,评价其团队协作能力、参与度、不同形式演唱的适应能力。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阳关三叠》的节奏和旋律,准确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体会歌曲中复杂情感的细腻表达,把握 “叠” 的创作手法在歌曲中的运用和变化。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歌曲的节奏特点、旋律走向,通过对比不同乐段,发现 “叠” 的变化。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人送别场景,深入感受歌曲情感。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一段古代送别场景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出古人在驿站、码头等地方送别友人的画面,伴有悠扬的古典音乐。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段视频中,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展示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让学生齐声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