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清市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和而不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符合天之“道”。宇宙是一个和合相生的整体,在天地间 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中,“量子求和”是万物演化的构成性本质。现代物理学证明,量子是万象宇 宙的最小“构件”,所有的物质与生命都是量子的聚合体,而量子世界里每个粒子具有无数条路径穿越 “设定”测试通道实现其“求和”式聚合的特性,量子纠缠的“远距相关、瞬间同步”正是其“求和”本 质的昭示。 “和而不同”是社会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符合人之“道”。世界是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在人类社 会的历史发展中,“类群求和”是呈现“战争-竞争-竞合-和合”演进轨迹的总体性规律。人类作为具有 “类群”规定性的“类存在”,在共时态上是“共生”“共建”“共享”的,在历时态上是有着从暴力转 向非暴力的“和合性”趋向的。数千年文明史,已使人类一步步从相互残杀与争斗中超拔出来,不断构建 起“地球村”中和合共生、和衷共济的多种样式的命运共同体。 “和而不同”对“量子求和”规律的昭示与“类群求和”价值的彰显,既表达了中国人追求“保合太 和”“万国咸宁”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中华文明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的包容性与互鉴性。中国人历来重视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承认文明的共生多样;也历来重视“合羹之美,在于合异”,提倡文明的交流 互鉴。在与世界共处中,中华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内敛与防御,“重和”多于“尚争”,追求“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用“挑战-应战”模式解释了数十种文明兴衰 之因,发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存方式促成了中华文明“有挑战又能应战”式的绵延与昌盛。 (摘自余潇枫《“和而不同”:中国式全球化的探索》) 材料二: 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叙事逻辑作为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继承和创新,开辟了“后形而上 学时代”历史辩证法的人类生存向度。 第 1页共 8 页 当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 在当代集中体现在“零和博弈”理论中。与此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的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最 大的特点在于承认矛盾并扬弃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坚持对立性是以统一性为前提,而 统一性则以对立性为前提,两者互为前提。这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求同存异”。正是这一辩证法的 “对立统一”原理,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但是,各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彼此利益交织在一起,因而每个国家的利 益都是与其他国家利益相关联的。但这种相关并非以“零和博弈”的形而上学方式发生;相反,要以求同 存异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去把握,其结果就是“合作共赢”。而所以要超越这种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