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4051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新教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2829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法治,道德,七年级,学年,2024-2025,教材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内容上看,它承接前面课程对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阐述,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人文精神这一重要文化内核,通过介绍其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方面的体现,帮助学生构建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且深入的认知体系。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探究与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为后续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筑牢根基。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和抽象思维能力 ,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基础了解,在过往学习中接触过国家、社会、法律等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有初步认识。但本课时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较为抽象,部分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学生思维活跃、合作意识强,喜欢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教师可通过具体案例、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其理解内化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健全人格:通过学习中华人文精神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培养高尚人格。 责任意识:认识到中华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人文精神内涵,理解其在处世、教化、美学、生活理念等方面体现,如“和而不同”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生活中践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热闹景象的视频,如春节阖家团圆、端午节赛龙舟等场景,提问学生:从这些传统节日中,大家能感受到哪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共鸣,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新课讲授 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展示《周易》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语句,解释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和人间万象,用礼乐教化促成人类文明,说明中华人文精神旨在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如儒家“仁爱”思想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总结: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 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二、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三、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案例展示(1):讲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通过讲述“一带一路”倡议中各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经济、开展文化交流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和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 总结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内涵和作用 内涵:①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作用:②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作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案例分析(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以古代诗词中表达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的诗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例,说明文化作品承载的做人做事道理对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