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7401

4.10.1.2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二课时)学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日期:2025-04-18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0次 大小:10814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4.10.1.2,单元,生物,2024,北师大,教学设计
  • cover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认识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实现调节功能。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和反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对“捏住直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升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参与“捏住直尺”反应时间测试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高观察、操作和合作能力。 社会责任:关注反射相关的健康问题,认识反射在日常生活和医疗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 2.“捏住直尺”实验的操作、数据处理与分析。 学习难点 1.理解反射弧各部分在反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2.分析“捏住直尺”实验中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课前预习】 一、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1.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_____反应。 2.反射的结构基础为_____,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①_____;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_____;将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 ③_____;接受传来的冲动产生新的冲动; ④_____;将新的冲动传导到效应器; ⑤_____;引起相关肌肉或腺体等作出反应。 【课中研学】 1.理解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思考:以下生物的这些反应属于反射吗? (1)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含羞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理解反射弧的概念:完成某一反射过程的结构,叫作反射弧。每一反射弧都由五个部分组成,将下面反射弧模式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填在图框里。 3.活动:测试“捏住直尺”反应要用多少时间 (1)目的要求: ①体验测试反应时间的实验过程。 ②分析说明测试结果。 (2)材料用具:直尺,记录纸,笔,等等。 (3)方法步骤: ①3~4人一个小组。小组各位同学可以轮流担当受试者、测试者、观察者和记录者。 ②受试者坐在课桌前将胳膊放在课桌上,手伸出桌面外,其大拇指与食指张开3~4cm。 ③测试者持直尺最上端站立在旁边,直尺垂直,最下端“0”刻度线在受试者张开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 ④事先无提示,测试者放开直尺,受试者用大拇指与食指将直尺抓住。 ⑤观察者观察直尺被手指捏住的刻度,报告数据。 ⑥记录者记录数据。 ⑦重复上述操作,共测试10次,整理数据,完成填表。 (4)讨论: ①捏住直尺的反应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②比较受试者从第1次到第10次的测试数据,有什么规律?若比较在不同状态下的测试,你认为影响活动完成时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③比较不同受试者的测试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说明理由。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异物进入气管时,会引发咳嗽反射以排出异物,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A.神经元 B.感受器 C.效应器 D.反射弧 2.如图是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关系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该图表示手偶然碰到火立即缩手的反射,则C代表脊髓 B.若表示膝跳反射,D受损,其他正常,叩击韧带后不能完成膝跳反射,但能产生感觉 C.若该图表示维持身体平衡,则C代表小脑 D.若该图表示望梅止渴的反射弧,则E代表视网膜 3.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射的感受器是①,此处能接受叩击的刺激 B.该反射的传出神经是②,能将兴奋传给③ C.该反射的中枢神经是③,此处能产生痛觉 D.如果④受损,该反射仍能发生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规律性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课堂练习】 1、D 2、D 3、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