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7682

黑龙江省哈尔滨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552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黑龙江省,试题,答案,PDF,语文,哈尔滨
  • cover
2023--2024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学年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南”的字面意思是长江以南,今天通称的“江南”,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江东”或“江左”。作 为地理概念的“江南”,则逐渐固定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和湖州等地。也正是在 人文交流和积淀的历史演变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跑赢了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把诗情画意的江南定格在 了中华文明史上。 其实,在先秦时期的中原人士眼中,江南是“文身断发”的蛮夷之地,其人尚勇好斗,和今天人们熟 悉的“江南范儿”大相径庭。秦代到汉初,江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火耕而水耨”的原始农业时代,这片 土地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可爱。然而,汉朝以后,全球气温降低,江南一带的气候变得适宜耕种和 居住,迎来了改命更生的天赐良机。如果说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为江南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深 刻而广泛的人文交流,则不断为“江南范儿”的形成注入了活力。 历史地看,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 靖康之乱以后,以人口大规模南迁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和融合,顺应了自然环境变化的大趋势,一次又一次 刷新着江南的面貌,促使“江南”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时间。 史学家钱穆认为:“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永嘉之后,大批中原世家南渡避 难,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造诣,雅致的士族文化给彼时的江南注入了诗性内涵,有力推动了“吴越之 风”向“江南文化”的转变。这一时期,许多重要文化成果都出自北方移民或其后裔之手。钟嵘的《诗品》、 周兴嗣的《千字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皆为例证。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 有学者统计,从整个唐朝的诗人人数来看,北方远远超过南方,但安史之乱之后,南方诗人人数大幅提高, 与北方不相上下。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江南在文化发展之路上进一步发力。据研究,这次人口大迁移从 1126年(靖康 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 1279年,总人口达 500万人之多,让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旷日持久的移 民波及整个长江流域乃至今天的海南岛,而移民分布最多的则是南宋政权中心所在的江南地区。一方面, “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诸多学者大儒在此会聚,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雅士在此居停,大大推动了文 第 1页/共 10页 化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批职业艺人集聚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杭城内外 共有娱乐场所“瓦子”二十多处,观众多时达到千余人。 当历史行进到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以成熟绚丽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明代状元,四分之一来自江南 地区;清代状元,江南地区占半数以上。科举场上的得意,集中反映了江南文化实力的整体提升。作为这 一时期文化标志的《红楼梦》、“三言二拍”等名篇佳作大都打上了江南的印迹,也正是这些文化经典最直 接地塑造了流传至今的江南形象。 可见,“江南范儿”是历史的产物,正所谓“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历代文化人对江南山水风物 的描摹、对江南文化精神的阐发,则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胡一峰《何谓“江南”———谈谈文化概念中的江南》) 材料二: 作为中国东南核心的“江南”,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构想的、时空界限难以固定的历史文化区域,所 以称“文化江南”。“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文化江南”的地缘结构及其历史变迁,决定了“江南文化” 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其实质是江南地缘结构演变之一体多相。 首先,“江南文化”是古代吴文化、楚文化和越文化的重叠与融合。地缘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