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关键内容,与前一课“改革”形成姊妹篇。课程聚焦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深化,涵盖经济特区设立、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及加入世贸组织等核心内容,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切入点。 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对外开放”的抽象概念及历史意义较难深入理解。需通过直观的图文资料、对比分析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及其对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核心素养渗透 1.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演变,定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地理位置。 2. 史料实证:运用新闻报道、政策文件等一手资料,论证对外开放的成就与挑战。 3. 历史解释:对比近代与现代对外开放的差异,理解主权独立对政策实施的决定性作用。 4. 家国情怀:通过深圳等地的崛起案例,感悟改革开放对民族复兴的意义,激发学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经济特区的设立:深圳等特区的特殊政策及示范作用。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推进。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的深化。 教学难点 对外开放的深远影响: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政策对经济、社会、国际地位的综合性提升,避免单向思维。 四、教学资源 1. 图文资料: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图、沿海开放城市分布图、WTO签署仪式视频片段。 2. 史料案例: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3. 学生活动材料:角色扮演卡(外商、特区管理者、沿海城市居民等)。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新导入———时空穿越,见证巨变 1. 情境创设: 展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1980年的深圳渔村(低矮房屋、泥泞道路)。 第二组:2023年的深圳CBD(高楼林立、繁华都市)。 提问:“同一片土地,为何发生如此巨变?是什么政策让深圳‘一夜崛起’?” 2. 启发思考: 引导学生联想“开放”与“发展”的关系,引出课题:“对外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环节二:探究新课———层层推进,构建格局 任务一:经济特区的“特”在哪里? 1. 史料研读: 分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的决定》(1979年节选),学生圈画关键词(如“特殊政策”“外资引入”“税收优惠”)。 2. 小组讨论: 问题1:“为何选择深圳、珠海等地作为首批特区?”(毗邻港澳,便于吸引外资;交通便利,试点风险可控。) 问题2:“特区‘特’在何处?”(政策灵活、管理创新、市场开放,如“三来一补”模式。) 3. 案例实证: 播放纪录片《深圳故事》片段,展示蛇口工业区从荒滩到现代化港口的变迁,总结特区意义:“窗口作用———引进技术、资金,辐射全国改革。” 任务二:绘制对外开放“阶梯图” 1. 地图分析: 使用《中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学生标注: 第一阶梯:1980年四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第二阶梯: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上海、天津)。 第三阶梯:1985年后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 第四阶梯:1992年内地省会城市开放(如武汉、重庆)。 2. 归纳特征: 学生总结格局特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沿海先行,梯度推进。” 任务三: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的里程碑 1. 情境模拟: 分组扮演“中国谈判代表”与“WTO成员国代表”,模拟2001年入世谈判场景,体验中国如何争取权益(如保护农业、逐步开放金融市场)。 2. 数据对比: 展示2001年与202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图(从5098亿美元增至4.65万亿美元),分析入世意义:“打破贸易壁垒,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