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满分 160 分,150 分钟完成) 考试说明:试卷最后的挑战题为非必答题,分值 10 分 一、积累与应用 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礼记·大学之道》) (2)《<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 _____。”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 朴实 未成一篑 成功 B. 天下归仁焉 回归 明明德 彰明 C. 恻隐之心 怜悯 自矜者不长 同情 D. 何不虑以为大樽 用绳结缀 恶施不孝 怎么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决定性瞬间”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 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 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 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_,_____, _____,_____。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 126 张摄影作品 ③而在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 ④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二、阅读 70 分 (一)(15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第 1页/共 10页 材料一:①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不论在传统的叙事文类中,还是在现代小说里,都是作者(故 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利。议论和叙事,两者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议论的作用也是多 种多样的。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听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 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不同人物对事件的看法,在文本中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当然,议 论的运用,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或调节叙事节奏,诸如此类。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 故事本身一样古老,同时,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一直延续至今。 ②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想在写作中发表议论的话,往往会随时中断引人入胜的故事,并将它遥遥无期 地搁置起来。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对这种突兀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在《战争与和平》中,这样的例子非常 多。巴尔扎克的做法也差不多。似乎伟大作家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随时发表议论的特权。就算你知道巴 尔扎克在小说的某处要展开洋洋洒洒的议论了,就算你对作家的这种做法感到很不耐烦,在一般情况下, 19世纪的读者还是会立刻被他博学、风趣、睿智的议论文字吸引住,不太舍得“跳读”。 ③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 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 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伴随着对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巴尔扎克几乎众口一词的批评,议论最小化成 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做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 接交代“包法利夫人感觉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当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 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 议论和交代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④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