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卷(三)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4分) 名 片 溯 源 础 德 ①现代社会的交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已经习惯于互留手机号码或社交账号,但在庄重、正规的场合,还是少不了互赠名片。那么,名片起源于何时呢 ②史书记载,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出现了名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于是联系情感成为一件很方便的事情。秦末汉初时,人们创造了“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即拜会者把名字和其他推荐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拜谒者的身份象征。这就是目前有史料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名片。“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通报姓名时用的名片。 ③汉墓中出土的木简长22.5厘米,宽7厘米,上有执名刺者的名字、籍贯等,与今天的名片差不多。 ④在东汉时,“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其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这种新的名片兴起于汉末,流行于六朝,在魏晋盛行。有故事说,汉末郭泰为士林所仰慕,他游洛阳时,路人投刺,他常常“载刺盈车”。南朝夏侯叔,以孝闻乡里,人争与相交,家中“积刺盈案”。有趣的是,还有以投刺为嗜好的。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书刺,天明即驾车外出投刺访友,晚上归来,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 ⑤那个时代,人们不仅生前用谒、刺,死后也用谒、刺随葬,供其在阴间使用。人们若是“拜见”神仙,则不用竹简木刺,而用“金简玉刺”。 ⑥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于是纸质“名刺”开始出现。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名片技术的一大飞跃。但当时纸质名片并没有得到推广,因为纸质名片小且薄,不易保存,而且价格很昂贵,所以当时比较流行的名片还是竹木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得到了推广,纸被广泛运用,纸质名片也逐渐流行起来。 ⑦唐宋时期,纸质名片已经很普遍了。那时科举制度流行,新科及第的进士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和位高权重的人,拜其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人们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名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且“门状”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 ⑧明朝时,名片又有了新的称呼———�名帖”。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14厘米,宽6厘米。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字小则会被视为狂傲。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 ⑨“名片”的称呼出现于清代后期。清朝末年的老式名片,长约6寸,是请名人或书法家写了字,刻成木戳,然后印在大红纸上的。名片的作用在于“通名”,但那时名片并不用于两人见面时交换,而是通常用在介绍他人去办事或拜访某人没有碰上等情况,或由他人带去,或留下名片而返。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运用了 顺序。(2分) 2.阅读选文,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6分) 时间 称呼 特点或用途 秦末汉初 谒 材质为竹木之类;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通报姓名时用的名片;把名字和其他推荐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 东汉、六朝、魏晋 ① 材质为竹木之类;官场名片;在上面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 ② 纸质名刺 ③ 唐宋元 ④ 拜访前科及第和位高权重的人或老师 ⑤ 名帖 长方形,一般长14厘米,宽6厘米 清代后期 名片 ⑥ 3.选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试举一例解释其作用。(3分) 4.第⑨段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8题。(16分) 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生活 材料一 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