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7168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716891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学史悟今 互动交流 今日说法:父亲杀死亲生儿子,道德与法律,该如何权衡,假如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判决? 案件:2016年7月3日,48岁的王某在家杀了自己24岁的儿子。王某告诉民警,4年来,儿子经常殴打父母。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5年的腊月二十三,当时儿子在他身上戳了四刀,小肠都被捅出来了。死者只要心情不顺、没钱花了就打父母;他把母亲打的大脑受伤、父亲住院治疗,但父母都舍不得报警,也没做伤情鉴定。 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可能会如何判罚? 先秦,习惯法? 秦朝,纯法家? 西汉,儒家? 唐朝,礼法结合? 西方,人人平等? 现代中国? 结果: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害人存在重大过错,王某系长期被殴打迫害而激愤杀人,且其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可从轻处罚。2017年11月15日,丘北县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 通过对此案件的审理,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史悟今 互动交流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导言,查预习(列时间、找两段) 读: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于德治、法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展:目标叙写: 1.必备知识:敬天保民、铸刑书、唐律疏议,大明律。 2.能力素养:礼法结合的特点分析。 3.核心价值:国情根本、文化特征。 法律 教化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儒家 社会引领者 法家 社会督促者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 教化重视对民众的道德引导,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礼教:即礼仪教化,又称名教。 概念解析 目录 01 02 03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整课就是三个词的取舍: 德:仁义礼智信 礼:等级规则名分 法:法术势手段,惩戒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尚书》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天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九刑,这些都是习惯法。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法治思想的渊源 限制奴隶主贵族,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法律,是隐藏?还是公开?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愚民?重民?顺应民?统治民?时代局限? 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p46 学派 治国思想 理论来源 儒家 法家 孔子:①为政以德 ②使民以时 孟子:①施行仁政 ②民贵君轻 人性善 韩非:①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人性恶 商鞅:严刑峻法 笔记 1.(2019·海南高考)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B 2.(2020·山东高考)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D 3. (2022·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 尚法存礼 B. 尊法敬天 C. 崇德重法 D. 外儒内法 A 目录 01 02 0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