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政治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2672169
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865482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七年级
,
法治
,
道德
,
统编
,
学年
,
-2024-2025
(
课件网
) 扫墓 祭祖 清明节背后体现的是什么一种人文精神呢? 明节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祭祀节日,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每逢清明,人们不管身处何方,都会尽量回乡祭祖,这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对先人的敬重、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是一种“慎终追远”的情怀。这种情怀历经千百年,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一部分。 环节一 对话屈原,领悟中华人文精神之作用 议学情境一:《典籍》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浩瀚典籍中孕育的和文化,是一曲穿越千年的智慧交响,让我们一起诵读下面的语句,品味“和文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之用,和为贵。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议学任务一:我悟·我感———发现“和谐”DNA 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学们就如何理解和谐展开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每个“小家”过得和和美美,国家这个“大家”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古人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相处要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形成恰当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美好的状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故事:六尺巷中天地宽 安徽桐城六尺巷中流传300年的谦让佳话:清康熙年间,张家与吴家因两家院落间狭小的空地起了争执,大学士张英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干戈为玉帛,两家人各让出的三尺地。 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六尺巷。 课堂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 翻开《典籍里的中国》,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泛黄的书页,更是五千年文明跳动的脉搏。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们不仅是历史的阅读者,更应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承者与点亮者。 愿你们:做一粒扎根文明的种子,在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自信与人文之光! 共勉之! 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议学追问: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体现: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要求: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贰 止于至善 如何弘扬向善文化? 议学情境二:六尺巷里天地宽 安徽桐城六尺巷中流传300年的谦让佳话:清康熙年间,张家与吴家因两家院落间狭小的空地起了争执,大学士张英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干戈为玉帛,两家人各让出三尺地,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六尺巷。 【议学任务】 1.六尺巷的故事中传递了哪些人文精神? 2.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 议学提示:社会和谐、人与人和睦相处 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和谐的名言 “家和万事兴” “礼之用,和为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四海之内皆兄弟” ... 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妨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 议学拓展: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习近平总书记也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 桐城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在社区治理中,工作人员通过倾听双方诉求,辨别是非曲直,劝导双方互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课件(共34张PPT)+视频素材(2025-04-01)
辽宁省鞍山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二模试卷(pdf版,含答案)(2025-04-01)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月考试卷(pdf版,含答案)(2025-04-01)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二模试卷(pdf版,含答案)(2025-04-01)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4.2 《做自信的人》教案(表格式)(2025-03-31)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