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观察一瓶水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观察一瓶水》是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课程中的基础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开启对身边常见物质———水的科学认知之旅。教材通过一系列基础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与描述能力。但传统教材活动形式较单一,难以充分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身边事物充满兴趣,但观察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他们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水有初步感性认识,如知道水能喝、能洗手等,但尚未从科学角度深入探究过水的特性。 三、设计思路: 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趣味性、操作性强的实验。以“水的魔法变身”为主题情境,串联多个实验环节,利用简单材料和有趣现象,如“会变色的水”“折弯的铅笔”“转向的箭头”等,激发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四、实验目的: 1.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准确描述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物理性质。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知道可以通过实验了解事物的特性。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合作探究精神。 五、实验原理: 1.水的溶解性:某些物质(如色素、盐)能在水中溶解,改变水的外观(颜色),但水本身的化学性质不变。 2.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在这个实验里,水和空气是两种不同介质,光线在穿越它们的界面时折射,引发各种现象。杯子和水构成凸透镜,依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变化会产生不同成像效果,实现箭头反转和物体放大。 六、实验器材: 清水3杯,高锰酸钾固体,铅笔一支,一张画有箭头的纸,搅拌棒。 七、实验步骤: 1.水的溶解性:取少许高锰酸钾固体加入水中,并用搅拌棒搅拌,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2.观察笔的弯折现象:把笔直的笔垂直插入水中,从杯子侧面观察,能看到笔在水面处好像被折断,水下部分与水上部分呈现出明显的弯折角度。 3.箭头方向反转:将带有箭头图案的纸放在杯子后方,从杯子正面观察,会发现箭头的方向发生了反转。这是因为光线透过圆柱形的水杯(相当于凸透镜)时,发生折射,在特定距离下成像性质改变。 4.放大效果观察:把手指贴近杯子背面,透过杯子观察,能看到手指被放大,这是水杯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光折射改变传播方向,使视角变化导致放大效果。 八、实验结论: 水具有溶解性:当向清水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并搅拌后,高锰酸钾能均匀分散在水中,使整杯水的颜色发生改变,这表明水能够溶解其他物质,虽然外观改变,但水本身化学性质不变。 水会产生光折射现象:把铅笔垂直插入水中,从侧面观察到笔在水面处弯折;将画有箭头的纸放在杯子后方,从正面观察到箭头方向反转;把手指贴近杯子背面,能看到手指被放大。这些有趣的现象都源于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且杯子和水构成凸透镜,因物距变化产生不同成像效果。这一系列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光折射特性,也初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简单原理。 水是无色透明的:实验前提供的清水,学生肉眼观察可见水没有颜色,且能透过水清晰看到插入的铅笔、背后的箭头和手指,直观呈现出水是无色透明的物理性质。同时在“会变色的水”实验中,也能反向证明,水本身无色,是加入可溶物才改变颜色。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激发了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了细致观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科学素养,初步建立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学会通过实验去探索和认识事物的特性。 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